声音散文|残响:湖北记忆,2018-2022

自Chris Marker发明了film essay这个创作类型之后,他启发了很多艺术家用视听媒介来进行写作。他被称为法国新浪潮电影中唯一的essayist。

在英国,与控制论文化研究小组(CCRU)关系密切的Steve Goodman,以真名写作编辑声音研究文集,还生产cyber punk风格的虚构文字,同时以Kode9的代号制作sonic fiction、进行DJ表演和运行唱片厂牌Hyperdub。Hyperdub为哲学家 Justin Barton和文化理论家Mark Fisher出版过一张audio essay唱片《消失之地》(On Vanishing Land, 2006)——“一种没有视觉锚定的零重力文本”,“一篇流动疏离的声音叙事”。

与早期欧洲达达主义者反语言的“音节诗”(poésie phonétique)不同,他们的实验并没放弃语言。作者以肉腔演绎,或使用电脑生成的语音,让语言的炼金术焚化了印刷的纸张和静默的文学,再和不同来源的声音产生化学反应,释放出振动的能量。

当你用声音写作,你的书就是空气中一页又一页的振动传播。“空气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图书馆”, 十九世纪的数学家和计算机先驱Charles Babbage如是说。On Air,就是声音的出版。

爱迪生在1877年发明留声机,是为了创建一个“语音图书馆”。特别是,想留下已逝亲人的声音记忆。今天如果没有他发明的录音技术,就不存在 “有声”的历史,更不会有声音写作的可能。

录音机不仅可以“召回”逝者,更可帮助我们从听觉上去记忆一个地方。自2020年起,我养成了日常录音的习惯,不仅指向人类声源,也包括自然声源。它并非为了采集“好听”的声音,而是为了对抗遗忘。

纽约的公共艺术机构Creative Time在今年夏季推出Sonic Commons系列活动,委任Accent Sisters做一场她们最近常做的“方言角”。这一次她们聚焦湖北的方言,希望我分享湖北的地方音景研究。我没有选择演讲,而决定尝试声音写作。

在Steve Goodman和一群音乐人、艺术家、作家和研究者托名AUDINT编写的一本文集《似是而非之声和似死未死之物》(Unsound: Undead, MIT Press, 2019)中,作者Shelley Trower写道:“声音不会消失,而会在人类的听觉阈限之外回响”。 “回响”(reverberation)即声音的余振,或残骸,被我换了另一种表述——The Aftersound——用作这篇声音散文的题目。

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,所有声音的振动都会残存在这个世界上,只不过,有的会变成20Hz-20kHz范围外的次声波和超声波,无法被人耳探测到。2003年,声音艺术家Mark Bain从哥伦比亚大学的地震记录系统获得911事件在纽约州、新泽西州和新英格兰地区产生的次声波文件,它们被放大上千倍之后,入侵了人类听觉,冒犯了伤痛的集体无意识。这是unheard的出土文物,是历史事件所产生的“异度声能”(xenosonics)。

因此也可以说,空气是保存亘古振动的档案馆。它的深层包藏了海量的unsound和无数的undead,而录音机记录的只是浅表。作为一个低技派的声音爱好者,本人仅限于用录音机去建立个人听觉史和地方声音记忆。

你将听到的这篇声音散文,回顾了本人来美国前在湖北沙市四年(2018-2022)的日常生活、食物记忆、听觉经验、对荆沙历史的阅读研究、对周边农村的探索以及对新冠疫情的经历。除了用粤语自述外,还邀请潘虹如、李巨川、唐雪和袁子晨分别用英语、沙市话和武汉话演绎了不同的引用文本。在此特别感谢他们的语音贡献。

Video Block
Double-click here to add a video by URL or embed code. Learn more

***
《残响》长度为24’51’’,含15个章节,8段田野录音,5段文本引用,4首歌曲引用,2025年7月23日首播于纽约CTHQ (Creative Time Headquater)。

Previous
Previous

同言评论|奇拉·塔希米克的菲律宾炖菜:把第三世界作为方法

Next
Next

同言评论|世界是一条巨大的春蚕: 陈督兮《云蒸霞蔚》的游丝史学